# 3-1 系统时间相应的性能指标

# 3-1-1 典型输入信号

名称 时域表达式 复域表达式
单位阶跃函数 1(t) \frac{1}
单位斜坡函数 t \frac{1}
单位加速度函数 12t2\frac{1}{2}t^2 \frac{1}
单位脉冲函数 δ(t)\delta(t) 1
正弦函数 AsinωtA\sin\omega t \frac{A\omega}
余弦函数 AcosωtA\cos\omega t \frac{As}

# 3-1-2 动态过程与稳态过程

# 动态过程 / 过渡过程

  • 指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,系统输出量从初始状态到最终状态的响应过程。又称动态过程、瞬态过程。

# 稳态过程

  • 指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,当时间 t 趋于无穷时,系统输出量的表现形式。

# 3-1-3 动态性能与稳态性能

# 稳态性能

  • 稳态误差e_
    • 指时间趋于无穷时,系统的输出量不等于输入量或输入量的确定函数,则系统存在稳态误差。

# 动态性能

  • 延迟时间tdt_{d}(delay)
    • 响应曲线第一次到达终值一半所需要的时间。
  • 上升时间trt_{r}(rise)
    • 响应曲线从终值 10% 上升到终值 90% 所需时间。
    • 对有振荡系统亦可定义为响应从零第一次上升到终值所需时间。
    • 上升时间是响应速度的度量。
  • 峰值时间tpt_{p}(peak)
    • 响应曲线超过其终值到达第一个峰值所需时间。
  • 调节时间tst_{s}(transient)
    • 响应曲线到达并保持在终值 ±5% 内所需最短时间。
  • 超调量σ%\sigma\%
    • 响应的最大偏离量 c (tpt_{p}) 与终值 c (\infty) 之差与终值 c (\infty) 之比的百分数,即

    σ%=c(tp)c()c()×100%\sigma\%=\frac{c(t_{p})-c(\infty)}{c(\infty)}\times100\%

# 3-2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

# 3-2-1 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

  • 微分方程

Tdc(t)dt+c(t)=r(t)T\frac{dc(t)}{dt}+c(t)=r(t)

  • 传递函数

Φ(s)=C(s)R(s)=1Ts+1\Phi(s)=\frac{C(s)}{R(s)}=\frac{1}{Ts+1}

# 3-2-2 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

  • 输入为 r(t)=1(t)r(t)=1(t)
  • 输出为 c(t)=1etTc(t)=1-e^{-\frac{t}{T}}
  • ps:输出的求法为:

c(t)=L1[C(s)]=L1[R(s)Φ(s)]=L1{L[r(t)]Φ(s)}\begin{aligned} c(t) &= L^{-1}[C(s)]\\ &= L^{-1}[R(s)\Phi(s)]\\ &= L^{-1}\left\{L[r(t)]\Phi(s)\right\} \end{aligned}

  • 调节时间

ts=3T(Δ=0.05)ts=4T(Δ=0.02)t_{s}=3T(\Delta=0.05)\\ t_{s}=4T(\Delta=0.02)

# 3-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

# 3-3-1 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

  • 传递函数

Φ(s)=C(s)R(s)=ωn2s2+2ζωns+ωn2\Phi(s)=\frac{C(s)}{R(s)}=\frac{\omega_{n}^{2}}{s^2+2\zeta\omega_{n}s+\omega_{n}^{2}}

其中 ωn\omega_{n} 称为自然频率,ζ\zeta 称为阻尼比

# 3-3-2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

重点关注欠阻尼二阶系统 (0<ζ<10<\zeta<1)
其特征方程

s2+2ζωns+ωn2=0s^2+2\zeta\omega_{n}s+\omega_{n}^{2}=0

有一对共轭复根

s1,2=ζωn±jωn1ζ2=σ±jωd\begin{aligned} s_{1,2} &= -\zeta\omega_{n} \pm j\omega_{n}\sqrt{1-\zeta^2}\\ &= -\sigma \pm j\omega_{d} \end{aligned}

其中

ωd=ωn1ζ2\omega_{d}=\omega_{n}\sqrt{1-\zeta^2}

为阻尼振荡角频率。

σ=ζωn\sigma=\zeta\omega_{n}

σ\sigma 为衰减系数
cosθ=ζcos\theta=\zetaθ\theta 为阻尼角

最终解得

c(t)=1eζωnt1ζ2sin(ωdt+β)c(t)=1-\frac{e^{-\zeta\omega_{n}t}}{\sqrt{1-\zeta^2}}\sin(\omega_{d}t+\beta)

ps:阻尼比越小,超调量越大,上升时间越短

# 3-3-3 欠阻尼二阶系统的动态过程分析

# 上升时间

trt_{r}

c(t)=1eζωnt1ζ2sin(ωdt+β)=1c(t)=1-\frac{e^{-\zeta\omega_{n}t}}{\sqrt{1-\zeta^2}}\sin(\omega_{d}t+\beta)=1

解得

tr=πβωd=πβωn1ζ2t_{r}=\frac{\pi-\beta}{\omega_{d}}=\frac{\pi-\beta}{\omega_{n}\sqrt{1-\zeta^2}}

可知:

  • 阻尼比ζ\zeta 一定时,ωn\omega_{n} 越大,系统响应速度越快。
  • 阻尼振荡频率ωd\omega_{d} 一定时,阻尼比ζ\zeta 越小,上升时间越短。

# 峰值时间

tpt_{p}

c(t)=0c^{'}(t)=0

解得

tp=πωd=πωn1ζ2t_{p}=\frac{\pi}{\omega_{d}}=\frac{\pi}{\omega_{n}\sqrt{1-\zeta^2}}

可知:

  • 峰值时间等于阻尼振荡周期2πωd\frac{2\pi}{\omega_{d}} 的一半。
  • 阻尼比ζ\zeta 一定时,闭环极点离负实轴越远 (ωd\omega_{d} 越大),系统峰值时间越短。

# 超调量

σ%\sigma\%
(直接上结论)
解得

σ%=eπζ1ζ2×100%\sigma\%=e^\frac{-\pi\zeta}{\sqrt{1-\zeta^2}}\times100\%

可知:

  • 超调量仅是阻尼比ζ\zeta 的函数,阻尼比ζ\zeta 越大,超调量越小。

# 调节时间

tst_{s}
(直接上结论)
解得

ts=3.5ζωn=3.5σt_{s}=\frac{3.5}{\zeta\omega_{n}}=\frac{3.5}{\sigma}

可知:

  • 闭环极点离虚轴的距离越远 (ζωn\zeta\omega_{n} 越大),系统的调节时间越短。

# 延迟时间 (补充)

tdt_{d}

c(t)=1eζωnt1ζ2sin(ωdt+β)=0.5c(t)=1-\frac{e^{-\zeta\omega_{n}t}}{\sqrt{1-\zeta^2}}\sin(\omega_{d}t+\beta)=0.5

解得当0<ζ<10<\zeta<1 时,近似有:

td=1+0.7ζωnt_{d}=\frac{1+0.7\zeta}{\omega_{n}}

可知:

  • 阻尼比ζ\zeta 一定时,闭环极点距坐标原点越远,系统的延迟时间越短。
  • 自然频率ωn\omega_{n} 一定时,闭环极点距虚轴越近 (ζωn\zeta\omega_{n} 越小),系统的延迟时间越短。

# 3-3-5 二阶系统性能的改善

# 比例 - 微分控制

  • 传递函数

Φ(s)=ωn2zs+zs2+2ζdωns+ωn2\Phi(s)=\frac{\omega_{n}^2}{z}\frac{s+z}{s^2+2\zeta_{d}\omega_{n}s+\omega_{n}^{2}}

本质上是 G (s) 从

ωn2s2+2ζωns\frac{\omega_{n}^{2}}{s^2+2\zeta\omega_{n}s}

变成了多乘一个

(Tds+1)ωn2s2+2ζωns(T_{d}s+1)\frac{\omega_{n}^{2}}{s^2+2\zeta\omega_{n}s}

其中z=1Tdz=\frac{1}{T_{d}}TdT_{d} 为微分器时间常数,\zeta_{d}=\zeta+\frac{\omega_{n}}

  • 开环增益

K=ωn2ζK=\frac{\omega_{n}}{2\zeta}

综上所述,比例 - 微分控制不改变系统自然频率ωn\omega_{n},但可增大系统阻尼比ζd\zeta_{d},使上升时间提前,超调减小。

# 测速反馈控制

原理是将输出值乘以一个KtsK_{t}s,反馈到输入端。(P86)

  • 闭环传递函数

Φ(s)=ωn2s2+2ζtωns+ωn2\Phi(s)=\frac{\omega_{n}^2}{s^2+2\zeta_{t}\omega_{n}s+\omega_{n}^{2}}

  • 开环增益

K=ωn2ζt+KtωnK=\frac{\omega_{n}}{2\zeta_{t}+K_{t}\omega_{n}}

其中KtK_{t} 为测速反馈系数,\zeta_{t}=\zeta+\frac{1}{2}K_{t}\omega_

综上所述,测速反馈控制也会增大系统阻尼ζt\zeta_{t},使振荡和超调减小。且速度负反馈控制的闭环传递函数无零点,其输出平稳性优于比例 - 微分控制。
应适当提高原系统开环增益,弥补稳态误差的损失。因为测速反馈会降低系统开环增益,以加大系统稳态误差。

# 小结

标准系统 比例 - 微分 测速反馈
传递函数 ωn2s2+2ζωns+ωn2\frac{\omega_{n}^{2}}{s^2+2\zeta\omega_{n}s+\omega_{n}^{2}} ωn2zs+zs2+2ζdωns+ωn2\frac{\omega_{n}^2}{z}\frac{s+z}{s^2+2\zeta_{d}\omega_{n}s+\omega_{n}^{2}} ωn2s2+2ζtωns+ωn2\frac{\omega_{n}^2}{s^2+2\zeta_{t}\omega_{n}s+\omega_{n}^{2}}
ζ\zeta ζ\zeta \zeta_{d}=\zeta+\frac{\omega_{n}} \zeta_{t}=\zeta+\frac{1}{2}K_{t}\omega_
K K=\frac{\omega_{n}} K=\frac{\omega_{n}} K=ωn2ζt+KtωnK=\frac{\omega_{n}}{2\zeta_{t}+K_{t}\omega_{n}}

# 3-5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

# 3-5-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

  • 稳定性:指系统在扰动消失后,由初始偏差状态恢复到原平衡状态的性能。
  • 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:若线性控制系统在初始扰动的影响下,其动态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减并趋于零 (原平衡点),则称系统渐近稳定;反之,若在初始扰动下,系统的动态过程随时间的推移而发散,则称系统不稳定。

# 3-5-2 稳定性的充分必要条件

  • 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所有根均具有负实部;即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均位于 s 左半平面。
  • 若闭环系统特征方程有一个及以上正实部根,表明系统不稳定。
  • 若闭环系统特征方程有一个及以上零实部根,其余根均具有负实部根,则为临界稳定情况。

# 3-5-3 劳斯 - 赫尔维茨判据

已知系统的特征方程为

D(s)=a0sn+a1sn1++an1s+an=0D(s)=a_{0}s^{n}+a_{1}s^{n-1}+\cdots+a_{n-1}s+a_{n}=0

# 赫尔维茨稳定判据

若系统稳定,则

ai>0(i=0,1,,n)a_{i}>0(i=0,1,\cdots,n)

但若ai>0a_{i}>0,系统不一定稳定,需使用赫尔维茨判据进一步判断。
即还需满足赫尔维茨行列式全部为正。

D1=a1>0D2=a1a3a0a2>0D3=a1a3a5a0a2a40a1a3>0D_{1}=a_{1}>0\\ D_{2}= \begin{vmatrix} a_{1} & a_{3}\\ a_{0} & a_{2}\\ \end{vmatrix}>0\\ D_{3}= \begin{vmatrix} a_{1} & a_{3} & a_{5}\\ a_{0} & a_{2} & a_{4}\\ 0 & a_{1} & a_{3}\\ \end{vmatrix}>0

# 劳斯稳定判据

列出劳斯表

s^ a_ a_ a_
s^ a_ a_ a_
s^ c13=a1a2a0a3a1c_{13}=\frac{a_{1}a_{2}-a_{0}a_{3}}{a_{1}} c23=a1a4a0a5a1c_{23}=\frac{a_{1}a_{4}-a_{0}a_{5}}{a_{1}} c33=a1a6a0a7a1c_{33}=\frac{a_{1}a_{6}-a_{0}a_{7}}{a_{1}}
s^ c14=c13a3a1c23c13c_{14}=\frac{c_{13}a_{3}-a_{1}c_{23}}{c_{13}} c24=c13a5a1c33c13c_{24}=\frac{c_{13}a_{5}-a_{1}c_{33}}{c_{13}} c14=c13a7a1c43c13c_{14}=\frac{c_{13}a_{7}-a_{1}c_{43}}{c_{13}}
\vdots \vdots \vdots \vdots
s^ c_{1,n+1}=a_ 0 0
  • 线性系统稳定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为:劳斯表中第一列值均为正。
  • 若第一列出现小于零的数值,则系统不稳定,且第一列符号的改变次数,代表特征方程的正实部根的数目。

特殊情况:

  • 第一列某一行为 0
    比如特征方程

D(s)=s33s+2=0D(s)=s^3-3s+2=0

其劳斯表s2s^2 那一行第一列为 0,此时需用因子 (s+a) 乘以特征方程,a 可以为任意正数,然后再对新的式子应用劳斯稳定判据。

  • 出现全零行
    用全零行上面一行的系数构造一个辅助方程 F (s),并对 s 求导,用所得导数方程的系数代替全零行。辅助方程系数通常为偶数。
    若全零行处理后第一列全为正,说明系统是临界稳定的。

# 3-6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

# 3-5-1 误差与稳态误差

# 误差 E (S)

误差有两种定义方法

  • 输入端定义:误差信号等于输入信号与主反馈信号之差。

E(S)=R(S)H(S)C(S)E(S)=R(S)-H(S)C(S)

  • 输出端定义:系统输出量的希望值与实际值之差。

E(S)=Cr(S)C(S)E(S)=C_{r}(S)-C(S)

# 误差信号

e(t)=L1[E(S)]=L1[Φe(S)R(S)]e(t)=L^{-1}[E(S)]=L^{-1}[\Phi_{e}(S)R(S)]

其中

Φe(S)=E(S)R(S)=11+G(S)H(S)\Phi_{e}(S)=\frac{E(S)}{R(S)}=\frac{1}{1+G(S)H(S)}

为系统误差传递函数。

# 稳态误差

误差信号e(t)e(t) 中包含瞬态分量ets(t)e_{ts}(t) 和稳态分量ess(t)e_{ss}(t)。当时间tt→\infty 时,瞬态分量ets(t)0e_{ts}(t)→0,稳态分量ess()e_{ss}(\infty) 则被定义为系统的稳态误差。

# 终值定理求稳态误差

sE(s)sE(s) 的极点均位于 s 左半平面 (包括坐标原点),则有:

ess=lims0sE(s)=lims0sΦe(s)R(s)=lims0sR(s)1+G(s)H(s)\begin{aligned} e_{ss} &= \lim_{s\to0}sE(s)\\ &=\lim_{s\to0}s\Phi_{e}(s)R(s)\\ &=\lim_{s\to0}\frac{sR(s)}{1+G(s)H(s)} \end{aligned}

注意事项:

  • 只适用于四种基本模型。
  • 三角函数输入单独处理。

# 3-5-2 系统类型

一般情况下,开环传递函数可表示为

G(s)H(s)=Ki=1m(τis+1)svj=1nv(Tjs+1)G(s)H(s)=\frac{K\prod_{i=1}^{m}(\tau_{i}s+1)}{s^v\prod_{j=1}^{n-v}(\Tau_{j}s+1)}

其中KK 为开环增益,vv 为开环系统在 s 平面坐标原点上的极点重数。
v=0v=0 称为 0 型系统,v=1v=1 称为 Ⅰ 型系统,v=1v=1 称为 Ⅱ 型系统。

  • 注意化简每一项一定要化简成+1+1 的形式。

# 3-5-3 不同输入信号下的稳态误差总结

系统型别 静态 误差 系数 阶跃输入r(t)=R1(t)r(t)=R\cdot1(t) 斜坡输入r(t)=Rtr(t)=R\cdot t 加速度输入r(t)=R12t2r(t)=R\cdot\frac{1}{2}t^2
v KpK_p KvK_v KaK_a 位置误差R1+Kp\frac{R}{1+K_{p}} 速度误差RKv\frac{R}{K_{v}} 加速度误差RKa\frac{R}{K_{a}}
0 K 0 0 \frac{R} \infty \infty
\infty K 0 0 \frac{R} \infty
\infty \infty K 0 0 \frac{R}
\infty \infty \infty 0 0 0
  • 输入阶数大于系统型别则为\infty,小于则为00

# 3-5-4 扰动作用下的稳态误差

# 扰动信号

n(t)=L1[N(S)]=L1[E(S)Φen(S)]n(t)=L^{-1}[N(S)]=L^{-1}[\frac{E(S)}{\Phi_{en}(S)}]

其中

Φen(S)=E(S)N(S)=11+G(S)H(S)\Phi_{en}(S)=\frac{E(S)}{N(S)}=\frac{1}{1+G(S)H(S)}

为系统扰动作用下误差传递函数。

# 终值定理求扰动作用下的稳态误差

essn=lims0sE(s)=lims0sΦen(s)N(s)=lims0sN(s)1+G(s)H(s)\begin{aligned} e_{ssn} &= \lim_{s\to0}sE(s)\\ &=\lim_{s\to0}s\Phi_{en}(s)N(s)\\ &=\lim_{s\to0}\frac{sN(s)}{1+G(s)H(s)} \end{aligned}

# 3-5-5 减小或消除稳态误差的措施

  • 1、增大系统开环增益或扰动作用点之前系统的前向通道增益。
  • 2、在系统的前向通道或主反馈通道设置串联积分环节。
  • 3、采用串级控制抑制内回路扰动。
  • 4、采用复合控制方法。